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

国际收支的定义

  1.国际收支分为狭义的国际收支和广义的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常为1年)内对外收入和支出的总额。
  广义的国际收支不仅包括外汇收支,还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交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
  (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2)所反映的内容是经济交易,包括:商品和劳务的买卖、物物交换、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换、无偿的单向商品和劳务的转移、无偿的单向金融资产的转移。
  (3)记载的经济交易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根据经济分析的需要,将国际收支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和特定账户分类编制出来的一种统计报表。它集中反映了一国国际收支的结构和总体状况。
  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需要对各个项目进行归类,分成若干个账户,并按照需要进行排列,即所谓的账户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提供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分类标准,即分为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两大帐户,各国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
  1、经常账户
  经常账户记录实际资源的流动,包括货物和服务、收益、经常转移等三项。
  1)货物和服务。货物是指通过海关的进出口货物,以海关的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载货物所有权发生变化是被记录下来,进出口均采用离岸价格(FOB)计价。服务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各种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
  2)收益。收益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益两类。职工报酬是指本国居民在国外工作(一年以内)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支付外籍员工(一年以内)的工资福利。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项下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
  3)经常转移。经常转移主要包括侨汇、无偿捐赠和赔偿等项目,包括实物和资金形式。
  2、资本和金融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
  1)资本账户。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资本转移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转移、债务减免、移民转移和投资捐赠等。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交易是指不是生产出来的有形资产(土地和地下资源)和有形资产(专利、版权、商标和经销权等)的所有权转移。
  2)金融账户。金融账户记录的是一经济体对外资产负债变更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等四类。(1)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寻求获取在本国以外经营企业的有效发言权为目的的投资。(2)证券投资。证券投资包括股本证券和债务证券两大类证券投资形式。债务证券又可以细分为中长期债券、货币市场工具和其他衍生金融工具。(3)其他投资。其他投资是指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外的所有金融交易,分为贸易信贷、贷款、货币和存款、其他资产负债思想。(4)储备资产。储备资产是指中央银行等货币当局拥有的对外资产,包括货币黄金、外汇、特别提款权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
  此外,国际收支平衡表还设置了净误差和遗漏一项。净误差和遗漏是基于会计上的需要,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贷双方出现不平衡时,设置的用以抵销统计偏差的项目。
  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基础上编织而成的,主要不同是将储备资产单独列项,因此该表包括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和遗漏等四大项。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1、国际收支分析方法与内容:
  (1)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上所记载的逐个项目和内容,尤其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内容。
  (2)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项目的差额及它们与总差额的关系
  (3)从静态到动态连续分析几个时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4)分析比较几个不同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2、意义:国际收支是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一国的国际收支记录了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往来的全部情况,反映了该国的对外经济特点及变动对国际金融的影响。因此,认真全面的对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分析,对了解国内外经济状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

  (一)国际收支与国民帐户
  (二)要素收入同宏观经济帐户的关系
  (三)国际收支同国内货币流通的关系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判别
  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通常的做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的国际经济交易,按照交易主体和交易目的的不同划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按交易主体和交易动机来识别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框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性困难。实践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观察,通常是在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对比的基本框架下,具体对国际收支的几个主要差额进行比较分析。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调节的必要性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周期性失衡;结构性失衡;收入性失衡及货币性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必要性在于: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逆差,会耗费大量的国际储备,导致国内通货紧缩和生产下降;会削弱该国货币和国家信用的国际地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资本流出引起的,则会造成本国的资金短缺,利率上升,从而使该国消费和生产下降;如果逆差主要是由进口大于出口引起的,则会导致本国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持续的巨额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本币汇率上升,抑制出口,削弱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会使国际储备大量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如果顺差主要是由出口大于进口引起的,会减少国内生产资源,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容易造成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分类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偶然的。
  1.周期性不平衡,由于国际间各国所处的阶段不同而造成的不平衡。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当一国处于繁荣阶段,而贸易伙伴国处于衰退阶段,易造成本国的贸易收支赤字。
  2.结构性不平衡,由于国际市场对本国的出口和进口的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本国贸易结构无法进行调整所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3.货币性不平衡,由于一国的价格水平、成本、汇率、利率等货币性因素而造成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4.收入性不平衡,由于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导致进口增长超过出口增长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二)关于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
  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适当政策。
  1.弹性论
  又称为弹性分析法,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该理论研究收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的流动,将商品和劳务收支作为国际收支。
  其基本原理:汇率变动通过国内外商品之间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动,来影响一国的供给和需求,从而影响国际收支。
  该理论假定: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数量随出口的增加而增加-出口本币价格不变,出口收入升;而本国进口数量随进口需求减少而减少,进口的本币价格上升,进口的本币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该理论认为,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这是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即马歇尔-勒纳条件。该理论假定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是不符和实际的,实际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化后进出口的实际变化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映程度。
  长期内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而短期内,贬值后的一段时期内,贬值前签定的合同需要执行,生产的调整也要一定的时间,人们的预期进一步贬值而加速订货。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条件才能改善。
  2.吸收论
  其代表人物为亚德历·亚历山大,该理论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帐户可表示为
  国民收入(y)=消费(c)+投资(i)+(出口(x)-进口(m)),
  可变换为:
  X-M=Y-(C+I)
  设 X-M=B 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
  A=C+I A表示国内总支出
  B=Y-A
  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反之,国际收支为顺差。吸收论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主要基于改变总收入和总吸收的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和支出增减政策。出现逆差时,表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应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的需;但同时也会降低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总收入,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消除紧缩性政策的不利影响。
  3.货币论
  其创始者为英国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该理论建立在货币学说的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货币论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

关于国际收支

的相关词条
销售包装
物流网络
物流中心
海洋运输
广场协议
实质损害威胁
布达佩斯条约
社会壁垒
国际游资
外贸货
国际收支逆差
风险资本市场
资本经营
风险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