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狱之门

基本信息

  作 者: 马毅颖 著
  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1
  字 数: 296000
  页 数: 245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8611556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金融/投资 >> 企业并购
  定价:¥39.00

编辑推荐

  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不合常理,那一定有它的背后原因,只是你还不了解全部真相。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中海油竞购三周年之际,本书的问世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作者站在中美关系的高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举重就轻地揭示蹦中国企业跨国收购背后的曲折与艰辛,以全球化视野提炼与升华出一个值得一读的经典案例。中海油竞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先行“吃螃蟹”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向世界发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全球化的资源与生产力应该互通有无、全球共享。在这个东两方小断加深了解、寻求平等互利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宜再接再厉,加快融入世界的步伐。
  资深能源专家,目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月凤起教授
  本书向读者们展示的是中海油竞购尤尼科事件的来龙去脉,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和情节,如今这一一事件已不再是新闻了,但是本书的出版又一次催促我们扪心自问:面对波涛汹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做好了准备没有?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本书叙事清晰,议沦精到,笔触细致委婉而不失磅礴之火气,确实值得一读。
  《中国经济导报》社总编辑 莫新元
  这是首个全球瞩目的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案例,或许也是首部记述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长篇。作者的国际视野和对重大题材的驾驭能力,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展现,超脱,大气,有思想,有文采,有气势。
  京华时报社社长 吴海民
  中海油竞购案是中美关系的经典案例。美国总统布什谈到中美关系,用的是“非常复杂”这个词,他称中美既是对手更是伙伴。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是对手?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又是伙伴呢?布什总统没说,恐怕也说不清。马毅颖此书所讲的真实故事就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这一深刻矛盾。
  知名国际问题评论家,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丁刚
  中海油收购尤尼科遇阻,是西方高度提防中国的一个缩影。重温并读懂尤尼科事件,有助于我们从外部熟悉几个看起来很傻的问题:中国人是谁,他们想干什么。我们会发现把这么简单的事对西方公众说清楚,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环球时报》总编辑 胡锡进

内容简介

  一桩企业收购案何以震惊世界?何以引发中美之间轩然大波?何以黯然收场而讳莫如深?喧嚣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又有哪些教益与警示?历史将如何评说?……
  本书是源于亲身经历的纪实性力作,作者以其资本市场与政经传媒的高端资深视角,对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运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将中海油竞购案融入国内外宏观环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脉络之中,首度揭示出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真情实景,展现了一个新兴中国能源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奋斗成长历程。书中所涉重大话题既回答了种种猜疑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有助于政企财经界各级领导者与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激发碰撞思想火花。

作者简介

  马毅颖,企业公共关系高级顾问/跨媒体资深财经评论员/高端策划主持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编辑/记者;工商管理研究生学历。2005年,其遵循国际规则,以企业顾问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独立身份获邀加入中海油竞购团队,任传媒顾问。
  其与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同步涉足资本市场,1994年服务于国务院某部企业境外上市联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此前于某重点大学供职教学科研与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工作多年。后在上次政府改制大潮中停薪留职进入中央媒体拓展财经资本市场新领域。十几年里在改革重要时点就资本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公司治理以及能源、电信等领域的高端话题,前瞻性地在多家国家主流媒体发表了大量深受好评颇具影响力的高端访谈、深度专题和内参调研,被国内外众多媒体和网站大量报道转载。多次主持策划组织国内外政、经、企领袖与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的重要活动和跨媒体运作。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早期即编辑出版了《企业股份制及境外上市指导手册》。

目录

  引言:贡献这个故事不单单需要勇气
  第一章 一个“不像国企老总”的人自制自演的故事
  年夜饭上桌了,电视主持人还在问:“谁干的?”
  初识傅成玉
  两年坐上中海油第一把交椅
  “一个人总要做点事吧!”
  大海充盈水滴
  第二章 一个注定不会平常的资本故事
  中海油为什么收购尤尼科?
  傅成玉为谁万里走单骑?
  消息究竟是谁捅出去的?
  无巧不成书
  第三章 石油的色彩很迷离
  本色演变
  乱花迷人眼
  独董风云
  横空杀出雪佛龙
  第四章 博弈较量以道御术
  港交所的追问引发6月“第一枪”
  一夜之间全世界媒体爆炸了!
  “企业负全责”——来自中国高层的指示
  形兵之极,以进为退
  撤退的底线在哪里?
  兵无常势,以退为进
  第五章 硝烟散去,余波未了
  “咱要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因“败”获奖 华丽转身
  “利益相关”“狼”爱上“羊”?
  “韬光养晦”PK“大国崛起”
  第六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
  携手亚非拉
  假如明天危机来临?
  “以人为本”统领“资本运作”
  归云来兮,君归何处?
  后记

书摘

  第一章 一个“不像国企老总”的人自制自演的故事
  本来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事件,可是有不少人希望我说说人物。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嘛,那场竞购虽然不合天时、地利,却让傅成玉被“批量报道”,声名鹊起,被演绎得近乎离谱,有这样的要求自然也不过分。这样一个轰动事件怎么就发生在这样一拨人身上?说是心血来潮有人信吗?但这真是出了个难题,因为具体到某个人,我自认为了解得并不全面。谁知,刚一见到这个小标题,朋友们就和我有了一番探讨,出于谨慎建议我换个说法。我不能不承认,顾虑不无道理,甚至包括傅成玉本人。世上的许多事情单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凡事就怕琢磨,说者无意,万一碰上个喜欢找事儿琢磨的,望文生义,就可能演绎得走了调。
  说傅成玉“不像国企老总”这话来自于竞购以前的公司内部。几年前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时我也不解地问:国企老总该是啥样?国企老总何谓像与不像?这与今天别人问我时的口吻一模一样,终于没有听到确切的表述,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这样的评价在海油人眼里似乎不是缺点,倒像是“开放”的转意,大家都说他很“open”。在对中海油多了些了解之后,这种尽在不言中的表达,更像是反映出一种新旧企业文化认知上的变化。可是这样的评价,若用拿着企业头衔当官做的传统标准去发挥,“可是很要命的”!随便放到另外的哪个传统国字头环境,一个有了这种评价的领导,很可能意味着板凳坐不长了。然而自从中海油竞购之后,大家都说傅成玉变了,说他“竞购前后判若两人”!内部人说他“越来越政治”,外部人说他“越来越像国企老总”,可“帮”他有如此“进步”的竟是当初教会他“open”的美国人,这恐怕是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事情。
  几年前,我曾经在文章中用“寻找最佳交叉点”来形容中海油乃至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那时傅成玉的“不像”也许正是一种走向国际的“交叉”,也许正是这种“不像”,才让他敢于上演这场竞购“大戏”。如果硬往文化上套,从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比较与“交叉”中,或许能够发掘更多超越政治色彩的渊源。而今的“像”也许更多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更可能是一种本色的回归。
  年夜饭上桌了,电视主持人还在问:“谁干的?”
  客观地说,在2005年以前,“中海油”这个名字在中国企业里还算不得响亮,傅成玉更是少有人知。尽管现在仍不时有人把它与中航油搞混(我就被朋友多次问及“是不是那家出了事儿的公司”),然而,自从宣布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一场大西洋刮来的传媒战狂飙,不但令中国人瞪大了眼睛,也赚足了大洋彼岸美国人的眼球。时至今日,如果点击“中海油竞购”,任何一个像样的网站,即使经过了不少后期处理,仍然都能搜索出当时的专题。为了尽可能保持中立,排除支持的观点和敌视的观点,节选下面这段保留在某网站上的2005年年终专题编者按,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在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普遍困惑:“如果要评选年度最吸引人眼球的国企,那非中海油莫属。如果要评选年度遭人非议最多的焦点人物,中海油的首席执行官傅成玉就当之无愧。2005年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显得异常高调。从最开始报价超过对手近20亿美元,到后来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一定要拿下’,这种异常的高调让人捉磨不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海油成为被评论得最多的‘中心议题’。”
  那一年,几乎所有的媒体和网站的年终盘点都慷慨地给了中海油一票。傅成玉本人因为发动并率领中海油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年终入选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经济人物。而让他铩羽而归之余感叹“两个没想到”的美国,此时又给了他一个没想到: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2005年全球最有影晌力的经济人物。那年入选共14人,为首的是美国总统布什,还有比尔·盖茨……记得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调侃地发了一条短信,祝贺他成为“油星”!
  其实竞购之中,就不断有朋友向我提起应该把这个事件写

关于炼狱之门

的相关词条
金融制胜
洛阳市天源集团公司
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客座率
调整后每股收益
杨宋镇
琉璃庙镇
另类投资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自律性组织
BSV模型
新农民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