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
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
一方面,它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 c[,w]=x(y[,w])。
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
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四)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五)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