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云
王叔云(1923-2002),四川省西充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 ,民革成员。西南财经大学顾问、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4月29日,王叔云因病治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0岁。
【生 平】
王叔云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经济系,194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1947年起,先后在达仁商学院、相辉学院、乡村建设学院、重华学院、中国公学等校任讲师 、副教授。
解放后历任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经济研究室研究员,重庆大学经济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四川财经学院计划经济系和农业经济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科研处处长,学院副院长,院长。
王叔云曾担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四川省农经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及《农业经济卷》编委、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农村金融学会副 理事长、四川省科协委员、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兼农经组组长。
王叔云曾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主任委员等职务。目前, 王叔云还兼任四川省农经学会名誉理事长、民革四川省委名誉主委。
【评 价】
一、学术建树
解放后,王叔云以孜孜不倦的勤奋精神,在科学 研究、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主要著作有 :《中国农村经济问题浅论》、《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 践》(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委)、《农业 经济卷》(编委)。
主要研究报告有:《四川省粮食稳定增长因素及其相应措施的综合报告》、《发展四 川省农村商品经济的研究报告》、《我国城乡工农关系发展趋势研究》等。
王叔云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著述来看,主要是在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学理论方面颇有建树。
(一)探索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学的建立
王叔云在农经学界首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学的问题。
王叔云认为,农业经济作为部门经济之一,属于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层次。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则属于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层次。因此有必要相应建立农业宏观经济学和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学。
对于后者,王叔云提出: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以管理内容为‘经’,以管理形式(或 方式)为‘纬’,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一个有机体”,“所谓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其内容就 是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道路进行战略决策,并通过对农业生产各个要素,农业再生产各个环节以及农业生产地域布局进行管理,以达到预期的宏观决策目标;其形式就是国家对农业宏 观管理要坚持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并举,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坚持指令 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并存,以指导性计划为主; 坚持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并 ,以经济手段为主,以适应农业这个部门经济有其特殊规律的要求”。
(二)在农业现代化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观点
王叔云认为,农业现代化指的是当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已经达到的水平,是一个农 业生产能力大小、高低、先进或落后的标志,是一个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他不同意“农业现代化内容应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几 个方面”的观点,认为这会造成概念混乱,会使区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工作失去意义。
他也不同意把农业现代化概念越说越广,以致把“供产销一体化”、“农工商 一体化”都归到农业现代化的范围来,认为这反而会把农业本身的特点和内容冲淡了。
他还指出,那种认为不搞机械技术现代化和生物技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不能起步的观点是错误的,因 为这是一个不利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观点。他认为,凡为农业现代 化创造前提条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起步。
王叔云认为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他既不同意那种认 我国耕地少,人口多,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只能是土地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的观点,又不同意那种担心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剩余劳动力就会没有出路的分析。
他认为,只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为剩余劳动力安排出路,把两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就能走出一条虽然迂回曲折但却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
这一方面需要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保留相当数量的比较落后的技术,不能要求过快地提高劳动产率,以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广开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 进军,吸纳剩余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就是最好的选择。
(三)对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
王叔云认为,从建国30多年经济建设实践来看,经济发展得是否顺利同发展战略决策的是否 正确有很大关系。建国以来,四川农业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发展过程,与当时发展战略的失误 直接相关。
首先,在确定整个国民经济战略重点上失误,片面强调重工业,没有把农业摆在战 略重点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内部,片面强调粮食,由于实践中的错误理解和错误执 行,结果是挤了多种经营。其次,在实现农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追求高指标的失误。
再次,战略方针、措施上的失误,1958年把原来“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的战略方针改为掀起 “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大搞“穷过渡”,结果造成农业的大落。
在 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王叔云提出必须围绕在四川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中心 ,去探索四川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而只有吃透省情,从实际出发,突出特点,才能提出可行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决策。
他对照福建农业的“山海经”、甘肃农业的“草木经”,提出 川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应该念好“两地经”,即“既搞好1亿亩耕地的集约经营,又搞好5亿多亩非耕地的多种经营和开发经营。经营好耕地主要可以解决吃饭问题,经营好非耕地主要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他指出,非耕地的开发经营必须遵守以下两条原则:注意经济效益和 生态效益的结合;注意开发经营和市场需要的结合。
(四)对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
1984年9月,王叔云在《当前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文中阐述了他的观点。在流通渠道上,他主张破除独家经营、独家垄断,向多渠道经营方向发展和完善;在商品购销形 式方面,他主张消除统派购范围过宽的局面,向着逐步缩小统派购范围,使国家和农民在平等 地位上进行有计划的等价交换的商品购销形式得以发展和完善;在商品购销价格方面,他认为,要在坚持计划价格的前提下,改变购销价格倒挂,向着逐步理顺价格、减少财政补贴的方向改革。
(五)农村合作经济与商品经济同步发展中二者关系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合作经济和商品经济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农村经济已走上有计划地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制、探索农村合作经济同农村商品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
1986年他就提出:在农村经济体系中,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应当成为完善和发展农 村合作制的重点。他建议从改善土地承包制和加强服务体系入手来完善 村合作制。
他在《巩固农村第一步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制》一文中,又进一步提出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制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从农业本身讲,必须加强统一经营职能,完善社会化 服务体系,从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农村整体来讲,必须把完善农村 合作制与推进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
他认为,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工业 化的推进,既可从资金、设备、技术上武装农业,又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逐步实 现适度规模经营和连片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同时,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合 作经济的格局,极大地扩展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内容,为整体农村的合作经济发展开展了广阔天地。
二、在参政议政和统战工作方面的主要贡献
王叔云除了上述教学工作和学术活动外,作为四川统一战线旗帜性人物之一,他为四川统战 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叔云于1988年担任四川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同时兼任学习委员会和教科文委员会主任,后? 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在省政协的五年中,除第一年无常委会工作报告外,王叔云受省政协常务委员会委托,分别于1989年1月18日在省政协六届二次全委会、1990年2月8日 省政协六届三次全委会、1991年1月26日在省政协六届四次全委会、1992年1月15日在省 政协六届五次全委会上代表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常委会工作报告。
1991年4月24日,王叔云对达县地区干部作了关于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八五”计划和1991 —2000年十年规划的建议》的辅导报告。
王叔云在会上指出,“七五”以前从未制定过《建 议》,从“七五”开始提出制定计划的建议,即提出五年的发展战略,“八五”继承了这一经验,同时 又有新发展:一是“八五”计划与十年规划的制定结合起来,滚动前进;二是在“八五”计 划与十年规划中加大了改革开放的分量,提出了“新的经济体制要初步建成”的目标。
他还指出,《建议》不仅画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总结,把《有中国特色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