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

【概念解析】

  所谓“熊市”,也称空头市场,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大跌市。
  所谓“牛市”,也称多头市场,指市场行情普遍看涨,延续时间较长的大升市。
  英语为:bear,bear market。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熊市;空头。也称跌市、淡市、空头市场;卖空市场等。指行情不景气并且延续时间较长的下跌市场。通常当市场跌幅在20%以上时为熊市。另为:bear market。

【华尔街熊市判断标准】

  与最近的顶部最高水平相比,已经下跌了20%以上,即进入熊市。如:2008年7月10日,标准普尔500指数与其去年10月份的最高水平相比,已经下跌了20%以上,此举表明其已经开始陷入了所谓的“熊市”境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已经下跌21%之多,并于7月2日开始跌进熊市。

【熊市三时期】

  
  道·琼斯根据美国股市的经验数据,总结出熊市和牛市的不同市场特征,认为熊市和牛市可以各自分为三个不同期间。
  熊市第一期。(顶部阶段)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往往出现在市场投资气氛最高涨的情况下,这时市场绝对乐观,投资者对后市变化完全没有戒心。市场上真真假假的各种利好消息到处都是,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达到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业在这段时期内加速扩张,收购合并的消息频传。正当绝大多数投资者疯狂沉迷于股市升势时,少数明智的投资者和个别投资大户已开始将资金逐步撤离或处于观望。因此,市场的交投虽然十分炽热,但已有逐渐降温的迹象。这时如果股价再进一步攀升,成交量却不能同步跟上的话,大跌就可能出现。在这个时期,当股价下跌时,许多人仍然认为这种下跌只是上升过程中的回调。其实,这是股市大跌的开始。
  熊市第二期。(恐慌阶段)这一阶段,股票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触发“恐慌性抛售”。一方面市场上热点太多,想要买进的人反因难以选择而退缩不前,处于观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开始急于抛出,加剧股价急速下跌。在允许进行信用交易的市场上,从事买空交易的投机者遭受的打击更大,他们往往因偿还融入资金的压力而被迫抛售,于是股价越跌越急,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一轮疯狂的抛售和股价急跌以后,投资者会觉得跌势有点过分,因为上市公司以及经济环境的现状尚未达到如此悲观的地步,于是市场会出现一次较大的回升和反弹。这一段中期性反弹可能维持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回升或反弹的幅度一般为整个市场总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熊市第二期。经过一段时间的中期性反弹以后,经济形势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趋于恶化,公司业绩下降,财务困难。各种真假难辨的利空消息又接踵而至,对投资者信心造成进一步打击。这时整个股票市场弥漫着悲观气氛,股价继反弹后较大幅度下挫。
  熊市第三期。(底部阶段)在熊市第三期中,股价持续下跌,但跌势没有加剧,由于那些质量较差的股票已经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这时由于市场信心崩溃,下跌的股票集中在业绩一向良好的蓝筹股和优质股上。这一阶段正好与牛市第一阶段的初段吻合,有远见和理智的投资者会认为这是最佳的吸纳机会,这时购入低价优质股,待大市回升后可获得丰厚回报。
  一般来说,熊市经历的时间要比牛市短,大约只占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过每个熊市的具体时间都不尽相同,因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差异会有较大的区别。回顾1993年到1997年这段时间,我国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经历了股价的大幅涨跌变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转熊,再由熊转牛的周期性过程。

【附:牛市三时期】

  
  牛市第一期。与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往往是在市场最悲观的情况下出现的。大部分投资者对市场心灰意冷,即使市场出现好消息也无动于衷,很多人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出所有的股票。有远见的投资者则通过对各类经济指标和形势的分析,预期市场情况即将发生变化,开始逐步选择优质股买人。市场成交逐渐出现微量回升,经过一段时间后,许多股票已从盲目抛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资者手中。市场在回升过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点都比上一次高,于是吸引新的投资人入市,整个市场交投开始活跃。这时候,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业绩开始好转,盈利增加引起投资者的注意,进一步刺激人们入市的兴趣。
  牛市第二期。这时市况虽然明显好转,但熊市的惨跌使投资者心有余悸。市场出现一种非升非跌的僵持局面,但总的来说大市基调良好,股价力图上升。这段时间可维持数月甚至超过一年,主要视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击的严重程度而定。
  牛市第三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徘徊后,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大市的每次回落不但不会使投资人退出市场,反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加入。市场情绪高涨,充满乐观气氛。此外,公司利好的新闻也不断传出,例如盈利倍增、收购合并等。上市公司也趁机大举集资,或送红股或将股票拆细,以吸引中小投资者。在这一阶段的末期,市场投机气氛极浓,即使出现坏消息也会被作为投机热点炒作,变为利好消息。垃圾股、冷门股股价均大幅度上涨,而一些稳健的优质股则反而被漠视。同时,炒股热浪席卷社会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均加入了炒股大军。当这种情况达到某个极点时,市场就会出现转折。

【熊市一词的来源】

  说法一:
  就目前所有的资料来看,在1785年的英国,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书上,已经出现牛和熊这两个名词。但是,当时牛、熊的意义跟现在不同,当时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简称小街。
  从这本书作者的说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义比现在明确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涨的人,而是等于今天靠保证金买进股票却遭到亏损的人。
  荷兰的郁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纪中叶,就已经发明了保证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伦敦,买股票似乎不用保证金,“牛”可以身无分文,就买进股票,希望在必须缴款前卖出获利。根据当时的作法,一个人即使全部财产不到10英镑,也可以在伦敦的证券交易所大买股票,例如,这个人可以在3月时购买价值4万英镑、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资倍数高达四、五千倍。
  这个人在结算前,可以想尽办法,把自己买进的股票卖出去,解脱肩上超级沉重的负担。如果整个市场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会遭到重大亏损,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须跑遍整个交易所,从一家号子逛到另一家号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满希望和恐惧,表情阴晴不定,情绪低落、满脸不高兴、脾气不好,跟牛的行为差不多,因此这种作手被人称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只是抱持悲观看法的作手,还是实际放空的人,也就是卖出一批股票或公债,同意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交出他实际上没有的东西,因此他不断的要找人,希望低价买进他未来必须交出来的证券,因此对所有不幸的新闻、坏消息、能够压低证券价格的谣言等等,他都会很高兴,十足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样子。
  因此,当时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忧郁的人一定是牛,不断东张西望,拿坏消息吓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价上涨,熊希望股价下跌。后来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涨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说法二:
  据记载,这两个股市术语出现于19世纪早期美国股市。首先出现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记载,最早指因为预计股价会跌就卖掉将来才发行而现在还没到手的股票,这样就使得投机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入股票。这样的投机商就被称为牛皮批发商,源自词组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这个词组就表示对于股价越来越不乐观。 为了区分市场的升跌,他们把健步向前的牛作为涨升的象征,寓意向上的趋势不可阻挡.而把倔强好纠缠的熊作为下降的象征,表示下跌结束的遥遥无期.牛市的用法出现于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响而产生的。
  说法三:
  因为牛是往上攻击 (牛角往上顶),所以代表多头市场,代表利多和股价往上走;熊是往下攻击 (熊掌向下挥)代表空头市场,代表利空和股价下跌。
  熊市操作策略
  成交量的增减显示股市行情枯荣。大凡交易热闹时进场,才有希望获得短期的差价收益。如要着眼于长期投资,则不宜在交易热闹时进场,因为此时多为股价走高的阶段,如进场建仓,成本可能偏高,即使所购的股票为业绩优良的投资股,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较高的成本还是会使投资回报率下降。
  如果长期投资者在交易清淡寥落时进场建仓,或许在短期内不能获得差价收益,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投资成本低廉,与将来得到的收益相比,投资回报率还是可以令人满意的。因此,交易清淡时,短线投资者应袖手旁观,而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则是入市建仓的大好时机。
  主张长线投资者在交易清淡时进场收购,并不是说在交易开始清淡的时候,就立即买进。一般来讲,淡季的末期才是最佳的买入时机,问题的难度在于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是淡季的尾声。也许在长期投资者认为已经到了淡季尾声而入市,行情却继续疲软了相当一段时间;也许认为应该再慎一慎的时候,行情突然好转而痛失良机。所以,有些投资者,尤其是大户投资者,在淡季入市时,采取了逐次向下买进的做法,即先买进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不论行情涨跌都再加码买进,这样即使是在淡季进场,也不会错失入市良机,可收到摊平成本的效果。

熊市如何炒股

  1.不要盲目杀跌。在股市暴跌中不计成本的盲目斩仓是不明智的,止损应该选择目前浅套而且后市反弹上升空间不大的个股进行,对于目前下跌过急的个股,不妨等待其出现反弹行情后再择机卖出。
  2.不要急于挽回

关于熊市

的相关词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流通股本
投资银行业务
货币市场
对赌协议
杠杆收购
每股公积金
天使投资人
送红股
贴息
私人银行
债券市场
期权定价模型
边际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