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
石河子开发区位于天山北坡腹心地带,位于石河子市东郊,东至河滩路,西至东四路、东七路,南至北疆铁路,北至312国道,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开发区1992年1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1996年自治区科委批准在区内设立高新工业技术园区,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2005年11月,八师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将自治区级的北工业园区委托由开发区管委会进行统一开发建设。石河子开发区管委会实际是“三块牌子、一套机构”的管理运行体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下设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有:综合办公室、财政局、土地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社会发展局、投资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和按事业单位性质、企业管理的招商中心,共有工作人员80人。下辖东城街道办事处,另有实行双重领导的派出机构工商、地税、国税、司法和公安派出所等。
一、“十五”期间的发展情况
“十五”计划实施5年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招商和服务两大体系的创新为动力,以垦区和周边地区农产品及矿产资源为依托,抢抓机遇,使开发区步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到2005年,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20.5亿元,年均增速46.6%,完成“十五”预期目标的152.5%。累计实现生产总值58.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3倍,超额52%完成了“十五”规划目标,为“十五”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累计完成税收5.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2倍,年均递增37.8%;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是“九五”时期的4.8倍,其中生产性投资43.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5.1倍;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7倍,年均递增46%;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到“十五”末,开发区实现就业岗位2.5万个,比“九五”末新增1.6万个。已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已形成加工能力70多亿元。“十五”期间,开发区建设实施了108个项目,交付使用的86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
(二)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产业拓展、体制创新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2000年,开发区的生产总值相当于师市生产总值的6.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师市的13.6%。经过5年的发展,2005年,以上两项指标占师市的比重提高到26.1%和70%,开发区已成为带动师市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加速器”。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大批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师市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畜牧业为例。2000年,师市奶牛存栏头数仅1.2万头,随着兵地天元、旺旺集团乳制品项目的建设,师市优质奶牛存栏头数达到2005年的3.8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已形成规模。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垦区及周边县市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工和农牧民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开发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2.3亿元。共累计引进项目65个。在引进的项目中,投资总额1000万元以上40个,占项目总数的61.5%;5000万元以上18个,占项目总数的28%;1亿元以上12个,占项目总数的18%。先后引进了康师傅、娃哈哈、雨润、旺旺、弘生、雄峰等一批大企业。石河子开发区已成为疆内知名企业的聚集区和利用外资的高增长区。在引进的项目中,获得国家认可的知名企业和著名商标企业6个,省级知名企业和著名商标企业10个。
(四)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根据新疆产业发展格局和自身的优势,党工委确定了“十五”期间做大做强的纺织、食品、现代农用装备和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经过5年的发展,上述产业规模效应初步形成。纺织产业已有5家企业,纺锭规模从2000年的3万锭提高到目前的14万锭,预计到2009年纺锭规模将达到100万锭,宽幅无梭织机将达到2000台,西部轻纺城的框架已开始显现;食品行业已有10家企业,已达到80万吨的生产、加工能力;在现代农用装备产业中天业的节水灌溉器材已形成600万亩的供应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的采棉机也已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以天业化工园区为标志的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形成26万吨PVC的生产能力,天业集团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同时,开发区的第三产业也取得了新的发展,一批商业、饮食、物流、中介等服务企业开始运营。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到2005年,开发区企业申报专利25项,已被授权12项。其中,石河子天星电器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电器开关研究、开发和生产,成立了研究所,并与西安交大、中国农大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开展合作,今年申报专利7项,已被受权5项;由内地客商、专利发明人、归国博士组建的奇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组建了专业研究所,完成了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的中间试验。产品主要用于临床医学上的干细胞和心脑血管修复,以及医学诊断上的DNA鉴定,开发前景极为广阔,也填补了新疆空白。
(六)综合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开发区的法制环境不断健全,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施行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开发区的职能、权限和相关政策。以“审批一表制、收费一卡制、公文处理一网制、服务承诺一书制”的新型服务体系整合工作也已基本完成,以“诚信做人、用心做事”的开发区精神为主线,培育团队文化,形成了亲商、富商、惠商的工作机制。
(七)吸纳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从培育人、造就人、发展人的原则出发,在推行用人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开发区党工委积极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目前,开发区机关有本科学历的53人,大专学历的21人,具有国家认可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有8人。开发区内大中专就业人数达到1.3万人,其中大专以上9800人,本科以上3100人,硕士研究生66人,博士研究生2人。
二、“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根据兵团“十一五”规划“办好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使之成为兵团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的战略定位,我们确立了开发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发展思路。围绕三化主导、实现两区联动、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八师石河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
1、三化主导,就是结构适度重型化、建设生态化、产业集群化。
在结构适度重型化上,就是尽快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氯碱化工和煤化工为主的重化工产业,以农业机械制造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启动发展为石油化工产业相配套的精深加工业和辅助产业。
在建设生态化上,就是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可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工业,抢占循环经济制高点。
在产业集群化上,就是力争再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形成纺织、食品、化工三大产业集群,其中氯碱化工生产总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棉纺织产业纺锭规模达到100万锭以上,食品产业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2、两区联动,就是提升完善南区,大力推进建设北工业园区。
——提升完善南区,就是按照“完善功能、提升产业、整合资源”的原则,完成二类口岸、海关、商检和消防特勤站等功能性机构的建设;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和现代农业装备等产业,形成100—120亿元工业加工能力。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进建设北工业园区,就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原则和发展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要求,做到产品项目、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五个一体化”,把北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以氯碱化工、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化合一”的生态工业园区。力争再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使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
3、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管委会机关运行机制改革以“招商先行、服务为本、流程再造、条块结合”为原则,形成以投资促进为鲜明特色的行政运行机制。二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加强天业集团等企业的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力争建立国家或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5个,申报国家或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家,申报国家或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20个。三是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为主,依托自治区、兵团、石河子垦区,辐射周边及中亚国家,进一步加大工业原材料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力度。采取兼并、收购、入股、订单农业等形式,实行原煤、工业原盐、石灰石、石油、天然气、棉花等农畜产品基地或矿山的开发建设,以进一步降低商务成本,为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
预期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75亿元,比2005年预计增加54.5亿元,翻1.87番,年均递增30.2%。其中,工业增加值60亿元,比2005年预计增加46.1亿元,翻2.2番,年均递增34.5%,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显。
开发区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5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以上。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开发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4%。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进口4亿美元,出口8亿美元),年均递增44.5%。实现税收7亿元,年均递增29.8%。
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围绕龙头核心项目、重点产业开展招商,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骨干项目,带动相关企业的聚集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
企业规模发展壮大,有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1家,超30亿元的企业2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超1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社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