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

  追求以和谐幸福为教育目的的教育改革
  世界幸福专家普遍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追求——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生就是追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人们的学生阶段当然也不例外。
  什么是幸福?中国幸福学认为,因为:1 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 都存在有一个前提,即渴求。2 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时候得到的。所以,幸福的定义就是: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渴求就是人们希望实现某个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的愿望。仔细体会一下不难理解,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报刊文章,电影电视里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幸福的故事,无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状态下,并且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时候才获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个幸福的获得都来自于渴求,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如果我要问中国的学生们幸福吗?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回答:不幸福。这个答案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讨论教育改革的问题。本文将以中国幸福学的理论为基础来着重讨论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问题。
  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学生为什么不幸福呢?中国幸福学认为,人是时代的产品,时代是能影响人们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我们中小学生的时代主要是什么呢?是要求学生为了考大学,考好大学,而一定要做学习优秀的好学生。
  然而,优秀的学生只能是少数人,而且必须是少数人,所以大多数学生的渴求必将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幸福是渴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所以在当今教育制度的约束和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必将无法获得一个幸福的学生时代。
  更可悲的是,还会有很大部分同学因为学习不好还经常遭受尊严的被践踏甚至是人格的被侮辱,因此而要遭受不幸的生活,因此而造成很多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尊严是什么?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的生命,人们为了尊严常常会打架斗殴,甚至是杀人拼命。这样的事少吗?因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即使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大部分人也是无暇去享受幸福,也无法获得更多的幸福,因为他们为了保持优秀的成绩,而不得不拼命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话又说回来,学习优秀的学生都能成才吗?学习不优秀的学生就不能成才吗?现实是大部分优秀的学生并没有成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高分低能问题,而成才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不优秀的学生——这难道不是对我们当代教育制度的极大讽刺吗?
  本人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教育制度应该是,学生以幸福快乐为中心去学习。而幸福快乐的基础是要让学生有兴趣,有渴求,而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则来自于学生有更多的兴趣和更多的渴求。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幸福和快乐,能让学生在幸福和快乐中成长,这才是,也必须是我们教育改革唯一目的和方向。
  目的明确了,方向找对了,我们的教育改革就可以以此而寻找良方,依此而对症下药。在此本人就以和谐幸福为目的来对教育改革提如下建议。
  一,消除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中名校身份,全国统一考试,统一毕业证书。
  凡国家认可的大学学历,国家都应该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学习用书,组织统一的考试试卷以及颁发统一的学位证书式样(仅姓名,性别,证书号不一样),考试要严格把关,杜绝混四年学校都会发文凭的学校潜规则。
  既然是国家同等的学历,同样的考试内容和标准,所以国家承认的学历中就无需添加从某某某学校毕业的注释和标示,这种注释无非是给国家都认可的统一学历证书添加了类似贵族和平民的身份而已,这公平吗?
  如果能统一证书式样,取消“名校”文凭的特殊身份,那么对于学习较好的中小学生,就会减少学习的竞争压力,减少学习的超负荷负担;同时也能彻底解决同样学历不同学校的毕业在社会上遭遇不同待遇的不公平现象,如此必将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消除高等教育非在校毕业生学历证书的不平等待遇,制定统一的毕业证书,取消证书中的“函授”及“自学”等歧视性字样。
  如果非在校生通过了与在校高等学校学生同样的全国统一的学历考试,那么这就表示非在校生与高等学校在校生一样取得了同样的学历,所以非在校生的学历证书就应该与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毕业证书一样,不应该有歧视性的注释存在。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示了公平的原则,即,非在校生只要通过了国家统一的,与在校生一样的学历考试,就应该颁发与高等学校在校生一样的证书,难道同样水准的知识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吗?同时,这样做也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潜规则,给每一位想求学的学生都留有公平的机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然,对待非在校生的高等教育问题,国家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无偿的,热情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是国家提高国民素质的义务。
  三,逐步取消大学收费制,改为义务教学制。
  如果说在国家贫困时,上大学能实行义务教学制,那么在当今国家富裕的时候,国家就更应该实行大学义务制度教学。
  四,减少英语成绩在大部分学科中的比重。英语毕竟是一种国人很少用的外语,如果因为英语的过高要求而限制了中国人在中国的继续深造学习机会,这种制度无疑是画蛇添足,甚至是误国误民之举。
  五,大力增加有关精神文化方面学科的数量,给更多的,有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
  比如世界著名钢琴家朗朗,比如世界著名台球高手丁俊晖等自学成才的人,都曾经是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但他们往往是求学无门,无法进行更高层次的国家高等教育。所以,今后国家要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和教育的力度,为和谐幸福社会培养更多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高等人才。比如国家可以增设琴类的本科专业,球类的本科专业,游泳类的本科专业,书画类的本科专业,诗词类的本科专业,厨师类的本科专业等等。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比较有影响的,比较有历史的,比较大众化的“行业”状元,国家都应该设立专门的学科和学位。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 而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可以给人民带来更多和谐持续的幸福,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大力发展精神文化产业的教育。
  精神文化建设就是除了传统的经济建设(姑且称之为物质经济建设)以外的非物质产品的经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旅游文化建设,体育文化建设,娱乐文化建设,慈善文化建设,教育文化建设以及和谐文化(反腐、公平、正义)建设等等。
  从人民幸福的角度来看,人民幸福的获得更多的来源于精神文化方面,所以,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建设,对于人民幸福具有事半功倍,功十倍的效果。
  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如果站的高一点来看,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教育会很和谐,社会也会很和谐,千千万万的家长会减少很多烦恼,千千万万的学生也会增添更多的幸福。
  香港教育改革(Hong Kong Education Reform)
  香港政府自2000年10月起全面推行教育改革,涉及的层面由幼儿教育以至高等及持续教育,而整体的方向是推动均衡教育,并鼓励终身学习。
  在改革措施方面,触动了多个范畴,其中包括课程、教学方法、入学制度和评核机制。此外,学校的权力和透明度亦受到更大的重视。
  社会上大部分意见均赞成改革教育,唯同时认为政府在推行时的步伐过急,以致学生、教师和家长无所适从。而在多项改革措施中,最惹人关注的是三三四、母语教学和语文基准试。
  人才是香港最重要的资产之一,为配合知识型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投放大量资源。在2003至04年的财政年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经常开支便达493亿港元,达全港总支出的一个很大百分比。
  20世纪中国教育症结在哪里
  有关专家认为,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则是一种扼杀个性的教育。越来越多的“标准”考试,越来越多的辅导班,近乎教条的知识灌输,听话式的管理方式,使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扼杀,学生变得温顺了、机械了。作为老师来讲,这样好管理了,但对国家和民族来讲则是灾难性的。某名牌大学对1990年代毕业生调查的结果表明,该校毕业生在基本业务素质、应用拓展素质和非业务素质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弱势,尤其是在与人相处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怎样扭转这种局面?20世纪中国教育之症结在哪里?且听专家的分析。
  史静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把中等教育称作“人生的十字路口”。并在论述中等教育这一部分内容时,开宗明义提出,正规教育系统引发的许多希望和批评,都集中在中等教育上。
  从中等教育的性质来看,中等教育是联结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础教育和仍实行选拔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如何同时考虑这两种性质相当不同的教育阶段的需要,有效地在两者间建立起平衡稳定的过渡,是中等教育必须面对的。对于承担中等教育任务的机构——中学来说,简单地靠分别设校,不同的学校窄化自己职能的方式来处理,如一些重点中学将自己定位于“大学预科”,另一些职业中等教育机构只提供为特定职业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不行的。
  从中等教育的对象来说,中学阶段是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化过程中非常特殊的阶段。对于既不是儿童,又非成人的“teen-agers”(13-19岁的人),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没有足够的研究突破和成果来解决这一特定阶段的教育问题。
  普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是中等教育体系中与大学联系最为直接的机构。为大学培养合格的新生是这些机构的重要职能,但决不能看成是唯一职能。在国际上,为了面对知识社会终身学习

关于教育改革

的相关词条
人力资本
宽带薪酬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橱窗分析法
我这样做HR经理
求职
员工关系
人才战略
劳动定额
人事外包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员
企业凝聚力
个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