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心一

  张心一先生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甘肃省永靖县抚河村人,出生于1897年1月17日。1922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1925年毕业于美国依阿华农学院畜牧系。192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曾任金陵大学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中国银行农村贷款主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解放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中国农学会专职副理事长、第三届顾问,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长。1990年被国际农业经济学会誉为终生会员。1992年3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张心一先生是我国近代农业统计与土地利用以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先行者之一。1926年,张心一在康奈尔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系主任华伦教授推荐他参加美国关税委员会的5人调查小组,到日本和中国调查出口大豆的生产运销成本,作为厘定关税的依据。到达汉口时,适逢北伐军打到武汉,革命群众扬眉吐气,收回了为英、日帝国主义所强占的汉口租界。他亲身感受了当时振奋人心的大革命气氛,热血沸腾,便辞去美国调查小组的工作,放弃回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留在上海工作。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设立统计处,他应邀担任农业统计科长后就一心想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业普查。当时军阀割据,内战不已,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找到了一个聘请农情报告员的办法,在23个省、600多个县内聘请了1700多名小学教员、农耕工作人员等完全尽义务的农情报告员,从而建立起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有系统、较科学的农业统计系统。他还利用这些资料对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写成了专题论文,如《中国人口的估计》,首次估计当时中国人口为四亿五千万人,得到了社会公认。他当时撰写的《中国农佃问题的一点资料》和《中国的粮食问题》,是全面研究我国近代租佃制度、粮食问题较早的论文之一。1933年出版了他的《中国农业概况》一书,以较详实的数据和图表反映出全国25个省的农业基本情况,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评价。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认为这本书在当时“不但是最新的,可能也是最好的农业估计数值”。他在这一时期的著述,直到现在仍然被认为是研究近代中国农业经济史的珍贵资料。在20世纪40年代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期间,创建了水利、林牧公司等企业,兴修了湟惠渠、清丰渠等水利工程。还创始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美国引进了草木樨等牧草良种和白兰瓜种,广为种植。在兰州市黄土荒坡的徐家山率先倡导挖水平沟,植树种草,蓄水保土,是甘肃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奠基人。
  1947年元旦,张心一离开甘肃省建设厅到中国银行,赴任外稽科,主管工矿企业投资。上海解放前夕,原清华同学国民党高级将领孙立人为他准备了飞机票要他去台湾,并许愿到台湾后可以担任农业行政最高长官的高位。但张心一为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坚决留了下来。
  解放后张心一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1951年,他按陈云同志的要求,收集了古今中外有关讨论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资料。陈云同志在研究了他所汇集的资料后,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提经党中央、政务院讨论后成为指导农业发展的方针。
  

张心一(右二)1985年在兰州

1952年,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撤消,张心一调任农业部水土利用局副局长。任职期间,着重抓了水土保持工作。他经过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写成《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一书。1953年西北大旱,他率领农业部工作组用两个月时间走遍了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7个专区,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否定了过去外国专家认为黄土高原不能造林的观点。并通过调查研究写成《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地合理利用问题》一文,从人口和土地关系高度,阐明水土流失的根源是广种薄收、单一作物生产的土地利用方式。他认为,要克服水土流失,必须结合农民的互助合作运动,改革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水土保护,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4年,水利部为了治理黄河制定黄河流域规划,又组织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张心一也始终参加了这一工作,并向水利部领导和参加黄河规划的苏联专家介绍兰州徐家山水平沟造林的经验,还同水利部领导沿着他40年代当建设厅长时走过的山间小路,考察刘家峡、盐锅峡坝址。现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蔚然成风,刘家峡、盐锅峡也修起了大坝。对这些事业的开创,张心一也付出过许多心血。
  张心一先生除了致力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之外,还十分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1932年,他为著《中国农业估计概况》一书,在抚河进行社会调查,发现家乡教育还处在私塾的落后状况,就提倡办新型学堂。1934年他将节省的父亲丧葬费500元大洋捐给家乡,筹办抚河湾初级小学,推动了地方的筹资办学事业。抗战期间,新西兰进步人士路易•艾黎利用国际援助款在陕西宝鸡办了一个半工半读培养技术人才的培黎学校,受到胡宗南部属的干扰,办不下去。张心一帮助艾黎把学校迁到甘肃山丹,并将自己的儿子和外甥也送去学习,表示支持,还主动邀请当地开明绅士组成校董会,自任名誉校长,支持艾黎办学,免受国民党特务骚扰。在甘肃省建设厅长任内,他大力提倡从外省招聘专家带动本省技术人员的工作方法,为甘肃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他们成为新中国甘肃省经济建设的技术骨干。
  

张心一(中)1985年在林地里

张心一自幼饱尝困苦,但勤奋好学。在清华除学好课内专业外,还在课外阅读大量中外书籍,坚定学农目标,献身祖国农业。他致力于事业,常为人民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廉正自律而著称。在民国时,香港的中国银行总管处按港币时价给他汇工资,要比国币工资增加好几倍,但他只领原工资部分,余交金陵大学设“张心一奖学金”。任甘肃建设厅长时,兼职所得收入由出纳保存,至离任时除作全体职工餐费外,全部捐赠省立第一中学。他上、下班时骑自行车,外出察访也轻车简从,甚至独身一人,忌讳公吃公喝。晚年常居北京,只有4间住房,比较拥挤,他却说:“这样就很好了。”他性格开朗,练达乐观,古稀之年3次作癌手术,均安然无恙,出院即去上班。退休后让同事为其留一办公桌,若有工作仍去办公。1985年夏,他虽已“米寿”(88岁)高龄,可他依然飞往美国,参加依阿华州大学毕业60周年同级重聚纪念会;九旬大寿时只身来兰参加甘肃省林业建设长远规划及干旱造林讨论会,健步攀山察看造林点。1987年,中国农学会、中国土地学会为他举行了庆祝会,并编辑出版了《张心一纪念集》,收录了他历年来发表的重要著作14篇。1991年,张心一被评为有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
  张心一是“国际农业经济协会”最早的会员,在该会成立之时即参与学术活动,1988年,该会第二十届会议上授予他“荣誉终身会员”称号。1992年,他在北京病逝后,甘肃省农学会、林学会、土地学会、水土保持学会遵照他的遗嘱,在徐家山举行了骨灰抛撒仪式,并立“张心一教授纪念碑”,以示纪念。
  张心一先生热爱农业、热爱家乡,禀性正直、赤诚待人,致力于农业科学,奉献终生,高风亮节,风范长存。

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

   张心一(1897—1992),农业经济学家、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专家、我国农业统计学的奠基人。1988年第20届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授予“荣誉终身会员”称号。他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土坝水库,创办了第一个水土保持站,对西北黄土高原倡导水土保持和土地合理持续利用,引进草木樨、白兰瓜、洋槐等优良作物,培育人才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
  张心一,原名张继忠(对外一直用C.C.Chang,即继忠的缩写),1897年1月17日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少年时,家庭贫困,7岁启蒙,读私塾3年,10岁起在家帮助母亲务农,13岁进兰州师范附属小学,次年转入皋兰小学,并在课余跟随小学老师和一个来兰州在教会避居的进步青年学英语。
  1914年他考入兰州中学,正在读一年级时,适逢北京清华学堂(当时是用庚子赔款办的留美预备学校,现清华大学前身)在甘肃选考公费生。张心一凭着学了几个月英语的优势,得以人选,经过1个多月艰辛的旅程徒步来到北京。复试时,因英语不及格,并超过规定的入学年龄而不能录取,后经据理力争,并说明是步行来京,感动了主考人,允许先试读半年再说。半年后英语小考及格,才成为正式学生。
  在清华学堂的8年(1914—1922年),除完成各项功课、打好英语底子外,为探求人生目的和道路,还研究了中国诸子百家和佛教、基督教的理论、伦理道德,接受了王阳明的知行学说与民族和解的民族观。这几乎成为他此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深感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同学们参加了运动,并曾被反动军警拘留10多天,以后更为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以革新时务为己任。他同高士其(后来成为著名科普作家)等在“校役夜校”义务教课,还兼任过一年校长,帮助扫盲。他和梁实秋、潘光旦等4人组成了“厚薄社”——意思是他们“天性欠厚,脸皮欠薄”,不作老好人,遇他人有不合理言行,立即批评,反对虚伪客套。1921年该校学生会组织“学生法庭”,他任第一任检察长,主持公道。
  在清华学堂时,他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一直坚持到耄耋之年。从青少年开始的艰苦锻炼,使他一生得以抗过了肺结核、伤寒症和80岁后的3次胃肠癌症手术,活到95岁高龄。

关于张心一

的相关词条
安体富
于光远
陈洪波
大卫·李嘉图
约瑟夫·熊彼特
罗飞
约翰·贝茨·克拉克
保罗·萨缪尔森
陈振汉
王叔云
米尔顿·佛利民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大卫·休谟
京城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