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辉华
以下资料来自www.niehuihua.com,截至2007年7月
聂辉华,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师(2006-)。1978年生,籍贯为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他200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提前一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的三年期间,他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和《管理世界》等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这一学术发表记录在国内经济学博士生中居于领先地位。此外,他还在《中国工业经济》等其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十几篇。除了撰写严肃的学术论文,他还在《经济学家茶座》、《读者》、《环球》、《经济学消息报》和《新京报》等报章杂志上发表经济散文和经济评论,其中部分文章被翻译为日文转载。根据权威的google学术搜索引擎(http://scholar.google.com/)统计,聂辉华的学术论文引用率在30岁以下的青年经济学人中名列前茅。他还是《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的匿名审稿专家。聂辉华致力于通过传播现代经济学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并对政府政策和社会现象发表评论。个人主页为白鲨在线http://www.niehuihua.com,Email: niehuihua2000@yahoo.com.cn。
聂辉华的简历——
个人信息
聂辉华
出生:1978年 籍贯: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
学位:经济学博士 研究领域:契约与组织理论(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经济学)
职位:讲师(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课程:秋季:博弈论导论(本科生),契约理论(研究生);春季:微观经济学(本科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生)
通信地址:100872,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E-mail: niehuihua2000 (at) yahoo.com.cn
教育背景
1997-2001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学士
2001-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硕士(提前1年毕业)
2003-200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社会兼职
《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和《南开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
发表论文
学术论文A(匿名审稿)
《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季刊》2006年10月(第6卷第1期),与李金波合作,本人为第一作者
《取消农业税对乡镇政府不同行为的影响:一个多任务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唯一作者
《不完全契约理论:一个综述》,《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与杨瑞龙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与李文彬合作,本人为第一作者
学术论文B(非匿名审稿)
《企业的本质:“利己”还是“利他”?》,《决策探索》,2006年第3期,唯一作者
《企业布局脑体分离法》,《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5年第3期,唯一作者
《新制度经济学中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歧与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唯一作者
《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唯一作者
《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与李海舰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企业的本质:一个前沿综述》,《产业经济评论》第2卷第2期(2003年12月),唯一作者(硕士论文Part I)
《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唯一作者(硕士论文Part II)
《现代企业的脑体产业分离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03第15期,与李海舰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全球化时代的企业运营——从脑体合一走向脑体分离》,《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与李海舰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9期,与李海舰合作,本人为第二作者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与欠发达区域的分工抉择》,《经济科学》2002年第3期,唯一作者
《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观点的评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2期,与李海舰合作,本人为第一作者
《与OECD比,我们还要走多远?》,《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1期,唯一作者
《需求不足,责任不在百姓》,《经济学家》1999年第3期,唯一作者(本科2年级)
工作论文
聂辉华:《契约不完全一定导致投资无效率吗?》,匿名审稿中
聂辉华、杨其静:《产权理论的最新进展》,工作论文
译著/教材
《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美]唐纳德·H·邱主编,杨其静、林妍英、聂辉华和林毅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
《企业理论:现代观点》之第二、三、四章,杨瑞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经济评论/经济散文
《为什么中国人多经验而少理论?》,《经济学家茶座》2007年第一辑(总第27辑)
《交友的境界和博弈的均衡》,《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四辑(总第26辑)
《质疑央企市场化考核》,《人力资源》2006年12月(总第241期)
《大陆高校:没有一流待遇,哪有一流水平?》,《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三辑(总第25辑)
《政府应从制度上为农民分散市场风险》,《中国改革报》2006年8月17日
《从人间消失的一亿女性》,《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二辑(总第24辑)
《再论“三个和尚没水喝”》,《经济学家茶座》2006年第一辑(总第23辑)
《旅游业越好,教育业越差?》,《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四辑(总第22辑)
《报纸为什么不免费发送?》,《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三辑(总第21辑)
《挑战所罗门国王的智慧》,《经济学家茶座》2005年第二辑(总第20辑)
《道德:经济学的“黑洞”》,《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4辑,总第18辑
《王小石事件:凭什么让证监会背黑锅?》,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4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上海磁悬浮:将做秀进行到底》,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3期(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网站日文转载)
《江南日记》,《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1月19日(No.620)第四版
《“刘翔读博”与“李约瑟之谜”》,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2期(新华网、搜狐网转载)
《“上海办证”与传媒造假》,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1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史美伦:制度先遣者的代价》,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20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理性看待“郎咸平事件”》,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9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统计与猫》,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8期
《定价的学问》,《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8月27日(总第608期)
《童年的梦》,《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3辑(卷首语),总第17辑
《一个大陆学生心中的杨小凯》,《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3辑,总第17辑
《德隆事件拷问学者良知》,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6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车牌拍卖:上海市叫板商务部的背后》,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3期(新华网、新浪网转载)
《质疑无偿献血制度》,新华社《环球》2004年第12期(被《南方周末》等重要媒体报道)
《发展经济的关键是培育企业家》,《经济晚报》2004年4月26日16版
《为何“自古红颜多命薄”?》,《经济学家茶座》2004年第1辑,总第15辑
《天妒英才杨小凯》,《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2月12日
《另类新经济:不确定时代的逐利行为》,新华社《环球》2003年第22期(《读者》2004年第3期转载)
《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4辑,总第14辑
《南海目击与假说》,《经济学消息报》2003年5月30日7版
《杨小凯:华人经济学界的“骄杨”》,《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2辑,总第12辑,收入《经济学家茶座》精华本
《校园爱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学家茶座》2002年第4辑,总第10辑,收入《婚姻爱情经济学》
《虚弱的多数》,《改革与理论》2002年第7期
《转移的财富》,《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4月26日头版
《面对入世:中国经济学家准备好了吗?》,《经济研究资料》2002年第3期
学术活动
课题
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对不完全契约理论中投资效率悖论的解释”(06XNB023)
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珠江三角洲产业集聚实证研究”课题并撰写报告
参加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打造诚信平谷”课题并撰写报告
会议
"The Collusion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Fir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Jinbo Li, presented on 2006 Far Eastern Meeting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July 9th-12th,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 Supplement to the New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a", presented 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framarginal Analysis and Chinese Economy, by Fudan University and Macau University,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