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尤努斯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1940年6月28日-):穷人的银行家、经济学家,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
穆罕默德·尤努斯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创业者。他也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也译作格莱珉银行)的创建人。 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获得过总计60多项荣誉,如1978年孟加拉总统奖、1985年孟加拉银行奖、1994年世界粮食奖、1998年悉尼和平奖,以及2004《经济学人》颁发的社会经济创新奖等。
1940年,出生于孟加拉吉大港一个富庶的穆斯林家庭,毕业于达卡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吉大港大学。
1966年,获富布赖特奖学金赴美留学。
1969年,获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2年,尤努斯于孟加拉国独立后不久回国,任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
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严重的饥荒,他开始寻找解决饥饿与贫困的对策,到村庄里试验高产种植的办法。
1976年,在一次乡村调查中,他把27美元借给了42位贫困的村民,以支付他们用以制作竹凳的微薄成本,免受高利贷的盘剥。
1979年,他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创立了格莱珉(意为“乡村”)分行,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
1983年10月2日,格莱珉银行正式独立,其向贫困人口发放贷款的方式自成一体,被称为“格莱珉模式”。
1998年,受孟加拉洪灾等影响,格莱珉银行险遭困境。
2001年到2004年,格莱珉银行完成了从“经典模式”到“格莱珉二代”的转型。
他及其一手创办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意为“乡村银行”),因“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努力,于10月13日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近30年前,尤努斯在首创格莱珉银行之时,只是希望帮助孟加拉的贫困人民获得必需的资本;其时他并未曾想到,会为时势所推动,从此开创了小额融资的一种现代模式。这在今天亦被世人评价为一项非凡的成就。
获奖情况
1978 — 孟加拉国总统奖
1984 — 菲律宾Ramon Magsaysay Award
1985 — 孟加拉银行奖
1987 — Shwadhinota Dibosh Puroshkar (Independence Day Award), 孟加拉国
1989 — 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 Switzerland
1993 — CARE Humanitarian Award
1994 — 世界粮食奖得奖者
1996 — Winner of the Simón Bolívar Prize of UNESCO
1998 — Receives 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1997 — Receives Help for Self-help Awardof Str mme Foundation, Norway
1998 — Winner of the Sydney Peace Prize
2001 — 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4 — Winner of The Economist newspaper's Priz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innovation.
2006 — Mother Teresa Award, Kolkata, India
2006 — 第八届韩国和平奖(8th Seoul Peace Prize)
2006 — 诺贝尔和平奖, shared with Grameen Bank
另有47个奖项,共计62个奖项。
目录
[隐藏]
1 穆罕默德·尤努斯简介
2 创建穷人的银行
3 格莱珉银行的影响
4 与世界贫困现象还未结束的战争
[编辑]穆罕默德·尤努斯简介
穆罕默德·尤努斯出生在东巴基斯坦的吉大港市,并在这里接受了大学教育。1965年尤努斯获得富布莱特奖学金的资助,进入美国田纳西州的范德比大学学习,并最终在那里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1971年孟加拉国独立后,尤努斯回到母校吉大港大学担任经济学系主任。
1974年孟加拉国发生的一场毁灭性的饥荒让当时还在教授经济学的尤努斯改变了想法。尤努斯感到仅靠书本上和课堂里的那些经济学理论,很难真正帮助那些生活在贫穷状态中绝望的人们。尤努斯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贫困与饥饿的研究中,并于当年创建了孟加拉乡村银行。
1976年,尤努斯走访乡村中一些最贫困的家庭。一个名叫苏菲亚的生有3个孩子的年轻农妇,每天从高利贷者手中获得5塔卡(相当于22美分)的贷款用于 购买竹子,编织好竹凳交给高利贷者还贷,每天只能获得50波沙(约2美分)的收入。苏菲亚每天微薄的2美分收入,使她和她的孩子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贫困循 环。这种境况使尤努斯异常震惊,尤努斯写道:“在大学里的课程中,我对成千上万美元的数额进行理论分析,但是在这儿,就在我的眼前,生与死的问题是以‘分 ’为单位展示出来的。什么地方出错了?!我的大学课程怎么没有反映苏菲亚的生活现实呢?”
平生第一次,尤努斯教授“为自己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 一分子感到羞愧”。这个社会竟然不能向几十个赤贫的农妇提供区区总额为几十美元的贷款!同时,大学经济学教育和经济学教授对贫困与饥馑如此漠视,也让尤努 斯感到愤慨与不解。在他看来,漠视贫困、漠视真实世界中人的痛苦与愿望是经济学的最大失败,而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缓解并消除贫困,是所有经济学学生与学者 的最大的耻辱。
尤努斯以吉大港大学附近的村庄为试点,倡导实施“吉大港大学乡村开发计划”,主要面向无力提供贷款抵押的贫民。贷款者利用尤努 斯提供的贷款购买工具、设备开办自己的实业,不仅可以避免中间商的盘剥,而且可以通过自我创业的方式改变生活状况。到目前为止,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拥有 650万客户,他们中的96%是妇女。按照乡村银行网站提供的数据,他们向71万余个村庄派驻了2226个分支机构。
学者生涯
尤努斯1940年降生在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家里,他们家族在孟加拉最大的港口吉大港不远的巴图亚拥有土地,尤努斯祖父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农作,但是他对首饰行业更有兴趣,他的长子,杜拉•米亚进入了首饰行业,并很快成为吉大港首屈一指的制造商和为穆斯林顾客服务的珠宝饰品商人。尤努斯是家里第三个孩子,他的母亲共生了14个孩子,5个早夭,尤努斯后来说起自己的母亲总是充满深情“她十分善良并充满同情心,总是周济从遥远的乡下来看望我们的穷亲戚”,他甚至说“是她对家人和穷困人的关爱影响了我,帮助我发现了自己在经济学和社会改革方面的兴趣。”
尤努斯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从吉大港大学毕业时,尤努斯21岁,母校提供给他一个经济学教师的职位。这个由英国人在1836年创建的大学,也是南亚次大陆最受尊重的大学之一,作为教师,尤努斯在那待了5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建立了个人企业,一个包装与印刷工厂,雇用了100名工人。这个项目很快成功,每年都有良好的利润。这个包装厂的成功使他父亲和亲人们都相信,如果他想的话,他可以在商界出人头地。但尤努斯想的还是学习和教书,1965年他得到一份富布赖特奖学金,来到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尤努斯在范德比尔特大学遇到了两位影响他未来生活的人,一个是他的导师尼古拉斯•杰奥杰斯库—勒根,一位罗马尼亚著名教授,他教给尤努斯一些精确的经济学模式,这些最终帮助他建立起了格莱珉银行。另一个人是薇拉•弗洛斯坦科,一个美籍苏联姑娘,1970年,他们结婚后,尤努斯在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教书。但是1971年3月孟加拉的局势改变了尤努斯平静的生活。
走出象牙塔
1947年,巴基斯坦从印度独立出来,当时尤努斯7岁, 第一次感到血脉中涌动着民族自豪感。东孟加拉成为新生的穆斯林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除了共同信仰伊斯兰教之外,被印度领土分割开来的巴基斯坦东西两 翼在语言和饮食等方面几乎毫无共同之处。由于中央政府在西巴,外援和财政收入多被用于西巴,东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忽视。不愿从属于西巴的东孟加拉人开 始寻求独立。1971年,巴基斯坦政府军队进驻孟加拉,听到这一消息,尤努斯立刻和在美国的孟加拉人行动起来,抗议巴基斯坦军队镇压贫民。1971年12月16日,孟加拉赢得了独立战争,这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00万孟加拉人丧失了性命,1000万人逃亡到相邻的印度。对于尤努斯来说,他回国的时候到了,他觉得自己必须回国参与祖国的建设,建设千疮百孔的国家。
1972年回国后的尤努斯被派到政府计划委员会工作。但除了看报整日无事可做,经多次抗议后,尤努斯辞职,又回到吉大港大学做经济系主任。
1974年孟加拉陷入饥荒中。瘦骨嶙峋的人们开始出现在大城市的火车站和汽车站,很快,这些小股的人流就变成了一场洪水,饥饿的人们遍布全城。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那,以至于无法确定他们是死是活。随着饥荒不断恶化,尤努斯心中的不安日益加剧,大约150万人在这次饥荒中死去。这件事情深深的触动了尤努斯,并永远地改变了他。“当人们在我课堂对面的门廊里正在饿死的时候,我的那些优雅的经济学理论又有什么用呢?我讲述的那些课程就像那些总是好人获胜的美国电影,当我走出舒适的教室,面对的是城市街道上的现实。在这里,好人遭受命运无情的毒打与践踏。生活每况愈下,穷人更加贫穷。”“我开始痛恨自己,傲慢自大地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我们大学里的教授们都智力过人,但却对我们周围的贫穷一无所知。为什么那些一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的人都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尤努斯决定,把那些穷人作为他的老师,着手对他们及他们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乔布拉村试验
在1975年和1976年的大部时间里,尤努斯带领着学生去附近的乔布拉村调研。发现问题总是很容易,但是什么才是解决之道呢?他向那些农民们推广改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