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风险企业
风险企业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伴随新技术革命浪潮不断高涨而产生的一批新型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这种企业专门在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进行开发、生产和经营,主要为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计算机、空间技术、海洋技术、医药、新型材料、新能源等方面。它以高新技术项目、产品为开发生产对象,使之快速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并能很快投放占领市场,获得一般企业所不能获得的高额利润。从上世纪5O年代末起,风险企业初见雏形。进入7O年代,风险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9O年代以后,风险企业如日中天。风险企业的发展带动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创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断从资金上给予风险投资公司以支持。仅美国1983年风险投资公司已发展到600多家,风险资本投放额就达84亿美元;日本有风险企业1S00多家,1982年风险投资额约达3亿美元;英国8O年代中期私人风险投资公司已达90家,风险投资额达1.5亿英镑;德国建立了3O多家风险机构,风险资本达7亿多马克;在台湾,1976年成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额8O年代中期已发展到1亿美元左右。1998年,美国证券经济商协会和泛美股票交易所合并,成立纳斯达克——泛美交易所市场集团,形成了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和最有竞争力的市场。到2001年止,NASDAO共有4109家上市公司,市值达2.9亿美元 风险企业同风险投资共同培育了美国一大批科技巨人,如微软、英特尔、苹果、戴尔、亚马逊等等。
风险企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可以说,风险投资公司是风险企业的“助产婆”,而风险企业又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摇钱树”。风险企业不断地使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为自己带来巨额利润;风险投资公司也借此获得巨额的经济收益。二者互相依托,互利互惠,各得其所。风险投资收益率较高.一般都在3O 以上,风险投资极高的收益率又促使风险投资额在各国不断增加,反过来又促进了风险企业的发展。
风险投资公司数量很多,其类型又不尽相同。以美国为例,其主要可分三种类型:一是私人风险投资公司,其投资额一般较小;二是小企业投资公司,其一般以资金、设备等股份形式予以支持 三是银行、保险公司和工业“康采恩”的风险资本部,其投资额一般较大,成为风险企业投资的主要来源。
风险企业的特征
第一,从规模上看,风险企业是中小规模。根据美国关于风险企业的界定,单从雇员人数作为标准的话,为不超过500人的企业。从创立时期看,处于初创期。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有可能在未来的高速成长期十倍甚至成百倍地扩张,从而满足风险投资的高额回报要求。据统计,美国风险资本投资的比例为:雇员人数在100人以内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7O%左右,其中雇员不足5O人的公司占全部公司的55%左右;第二,从企业家的素质看,应具备有可能领导企业实现高速成长的风险企业家。在风险投资市场,一流的风险企业家所领导的二流项目往往比二流风险企业家领导的一流项目更具吸引力。在风险企业中,企业家的目标不仅仅为了生存,而是抓住任何机会进行有利可图的增长并最终为投资者提供丰厚的回报;
第三,从行业来看,风险企业必定处于高成长行业,其代表是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现代社会的高科技力量使企业摆脱了传统企业缓慢的成长路径,而极有可能凭借领先的科技力量在一夜之间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急剧提升。
风险企业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种子型风险企业(seed)种子型风险企业,主要是指那些产品处于研发阶段的风险企业。初创新企业通常只有一个不完整的管理队伍,一份较为粗糙的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产品,没有任何收入,当然开销也不高。该类企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年以上)难以提供具有商业前景的产品,面临许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种子型风险企业的创建阶段一般在一年左右。在这一阶段,管理队伍将组建完毕,企业拥有了经营计划。其产品在明确成型和得到市场认可前的数年里,需要定期注入资金用来支持研究和开发。在该阶段,风险投资家所面临的风险极大。他们投入的是天使基金,成功的概率很小。当然,此时的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即风险越大,收益越大。
种子期的投资的投放随机性非常大,金额也非常小,通常在5万美金(或更少)到25万美金之间。通常在该阶段投资者是一些非常有钱的个人或大型机构,被称为天使投资者(Angel Capitalist)。他们只用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的资金对企业进行投资,对他们来说,如果成功当然最好;如果失败,他们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该部分投资约占全部风险资金的5 左右。主要用于帮助企业家研究创意,编写经营计划,组建管理队伍,进行市场调研等。从风险企业的角度来说,种子资金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可能是机会成本极大的投资,意味着要失去相当一部分企业所有权。如果企业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并希望能更多地将公司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应该尽可能把企业发展得大一些之后再考虑融资。此时,从自己的积蓄、亲友、同事,政府授权的机构处筹集资金,对企业家来讲将是比较合适的。
目前已经有投资案例的国内著名天使有这些:朱敏、邓锋、张醒生,刘晓松,钱永强,李镇樟,刘晓人,雷军、杨宁、沈南鹏、张向宁、周鸿祎、蒋锡培、薛蛮子、郑晓军、麦刚等等,以及活跃在上海的一批南方几省的所谓的“富二代”投资人,也就是用父辈的财富积累直接从事各种投资或投机活动的年轻一代,一般为80后,代表性的有戴寅、陈豪、朱舜等等。
第二阶段:启动型风险企业(start—ups)
该类型企业已经有了确定的产品和市场前景,但是技术和市场风险依然存在。风险资金的用途在于支持企业的产品市场试销。该阶段的产品或服务进入开发阶段,并有一定数量的顾客试用,企业费用在增加,但销售收入依然没有。在该阶段,企业将完成产品定型并着手实施市场开拓计划。如果是一个生物医药类公司,这一阶段所对应的是临床试验阶段。该类企业的风险投资,也属于非流动性的长期资本,同样具有高风险和低流动性。投资者一般需花三到五年时间使企业成功上市或被收购。为此,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其折扣率每年一般为35%~75%。
第三阶段:发展型风险企业(development)
在该阶段,风险企业处于扩张期和成熟期,企业开始出售产品和服务,但支出仍大于收入。在最初的试销阶段获得成功后,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已具备成功的把握,需要进一步增加投资以提高生产和销售能力。企业可能希望组建自己的销售队伍,扩大生产线、增强其研究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开拓市场,或拓展其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
企业管理层也具备良好的业绩记录,企业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都已经大大降低,企业能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见性的现金流,投资成功的概率大。
该阶段融资活动在英文里称作Mezzanine,中文的含义是“底楼与二楼之间的夹层楼面”。资金的作用可以理解为“承上启下”,是用于发展的资金或是公开上市前的发展资金。风险企业刚好介于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投资之间的时期。
该阶段的风险投资通常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1)安全。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基本实现稳定。同时具有成功的业绩,投资风险大大降低。
2)快速。风险投资家可以较快地实现风险投资的回收。该类企业在一两年以后便可迅速成长壮大走向成熟。由于企业能够很快成熟并接近于达到公开上市的水平,这个阶段对风险投资家来说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只要企业有公开上市的意向,风险投资家将会帮助其完成进入公开上市的飞跃。一旦企业公开上市,风险投资家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可选择适当的时机退出企业、实现投资回收。当然,上市后如果不及时退出,如果发生市场的极度低迷,也会出现投资失败的现象。不过,一般来说,“承上启下”阶段的投资对风险投资家来讲就意味着“快进、快出”,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较大的保险系数。
该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大,对资金的需求也相应较高,在美国投向发展型企业的风险资本从2百万到5百万美元不等,因此受到养老基金等大机构投资者的青睐。风险投资公司因为考虑到发展型风险企业更接近股票发行或收购,资本预期回报时间较短,要求的折扣率有所降低,大约在40左右。虽然该阶段的风险投资的回报并不太高,但风险投资家却乐此不彼。该类投资在欧洲已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流。美国在该阶段的风险投资比例也在迅速增加。
第四阶段:成熟型风险企业(Profitable)
企业在该阶段的销售收入高于支出并产生净收入,风险投资家开始考虑撤出。该阶段的企业为了使公司具有更大的后劲,占领更为广大的市场份额,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用,希望得到更多的资金。此时,筹集资金的最佳方法之一是通过发行股票上市(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风险投资家通常将公开上市作为最为理想的撤出方式,当然,并购方式也会被常常使用。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VCA)的统计表明,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风险企业的第三、第四阶段,约占风险投资总额的80%,投在创建阶段仅有4%左右,另有14%左右投资于开始获利阶段。
第五阶段:购并型风险企业
即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型风险企业(LBO/MB0)风险投资家时常也为处于破产边缘或资金周转不灵的老企业提供资金,在使其重获新生(turnaround)后撤出,通常以企业合并(consolidation)或杠杆收购(1everage buyout,LBO)两种方式进行。企业合并,指的是通过收购将有潜力的现存公司合并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公司,然后在公开资本市场上市,以达到增值的目的。杠杆收购(L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