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组织形式——超级市场
超级市场一词来源于英文supermarket,常简称超市,是指以顾客自选方式经营食品、家庭日用品为主的大型综合性零售商场,是许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主要的商业零售组织形式。超级市场最早产生于1930年的美国纽约。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Cullen)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金库仑联合商店。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大危机时期,迈克尔·库仑根据他几十年食品经营经验精确设计了低价策略,并首创商品品种别定价方法。它的超级市场平均毛利率只有9%,这和当时美国一般商店25-40%的毛利率相比是令人吃惊的。为了保证售价的低廉,必须做到进货价格的低廉,只有大量进货才能压低进价,迈克尔·库仑就以连锁的方式开设分号,建立起保证大量进货的销售系统。它首创了自助式销售方式,采取一次性集中结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超级市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快的发展。
在超级市场中最初经营的主要是各种食品,以后经营范围日益广泛,逐渐扩展到销售服装、家庭日用杂品、家用电器、玩具、家具以及医药用品等。超级市场一般在入口处备有手提篮或手推车供顾客使用,顾客将挑选好的商品放在篮或车里,到出口处收款台统一结算。 除此以外,超级市场的特点还主要表现在:
①超级市场的商品均事先以机械化的包装方式,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的重量和规格包装好,并分别摆放在货架上,明码标价,顾客实行自我服务 ,可以随意挑选。
②超级市场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设备。便于管理人员迅速了解销售情况,及时保存、整理和包装商品,自动标价、计价等,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销售数量。
③超级市场内的商品品种齐全,挑选方便 。人们可以在一个商场内购买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绝大部分商品,免除了许多麻烦。自动标价、计价、结算效率高,也节省了顾客的时间。而且由于商场的经营效益好,降低了成本,所以商品的价格相对也较低廉,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美国学者M.M齐默曼在其著作《超级市场》(The Supermarket)中指出:超级市场是被高度部门化了的、经营食品和其他商品的零售店。其或是完全由所有者自己经营,或是委托他人经营;有足够的停车场,而且年营业额不低于25万美元。且干货食品、日用杂货商品采用自助服务的方式。
著名的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超级市场是规模相当大的、成本低、毛利低、销售量大的自我服务的经营机构,其目的是满足顾客对食品和家庭日用品的全部需要。在我国,超级市场是指采取自选方式,以销售食品为主,生鲜品占一定比重,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零售店。
在我国,超级市场被引入始于1978年,当时称作自选商场。1983年1月3日,中国第一家超级市场在北京市海淀区开业[1],那时购买者几乎都是外国人。2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去超市购物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国超级市场发展趋势
一、从中国超市经营理念发展的角度分析1、从单一的出售商品向出售服务和消费者附加值过渡
体育营销超级市场
顾客让渡价值论明确地告诉商家:谁能让消费者用最少的支出、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低的价格在最优质的服务下完成一次快乐的购物,谁便能最大化的占有市场竞争的优势。 这句话不仅看起来繁琐,而且做起来难度更大。在商品同质化、价位同价化、促销同样化的竞争阶段,梨子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如何在有限的商圈内摄取理想的、尽可能多的顾客、顾客忠诚和销售利润?在沃尔玛、普马、家乐福、麦德龙、百盛等无数个国际顶尖商业巨头充斥中国大陆超市经济的态势下,中国超市如何应对?随着中国消费者钱袋的渐渐鼓起,国人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发生了几近于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对消费者的心理欲望和消费需求做出尽可能快、尽可能到位的满足,并能够将这种满足一直持续? 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整体消费形态已从以往的“物美价廉”“节衣缩食”发展到了今天“个性购物”“健康购物”“快乐购物”以至于“享受购物”“体验购物”“感受购物”的高度。从消费者接到商家DM单那一刻起,从消费者的“贵脚盈门”开始,他们便在无时无刻地向商家索取一种时时刻刻的服务和满足。单纯的商品丰满与否、单纯的价格比较、单纯的打折买赠、单纯的会员积分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商家的要求和期望。 在这种形势下,超市应该摈弃传统的销售理念,置于“售货”之上着重于售前、售中、售后全方位的销售服务。2、从价格制胜的竞争观念向集价格、文化、服务、品牌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型竞争理念过渡
价格确是一把利剑,之于消费者可以使得超市实现理想中的客流客源和市场比率,之于竞争对手可以有效的增强自身竞争优势,以这种杀伤力极强的价格手段的确可以起到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短期效果。然而,这种效果毕竟只是一种眼前利益,而且市场比率的增大、客流量的大小并非就意味着超市能够在大赚人气的同时大赚钞票。 纵观现阶段我国商业发展势头,喜人的现象比比皆是:物流配送系统渐趋成形,大物流、大流通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以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的电子商务(B2B)正在继纳斯达克指数回升之后,越发彰显成熟的魅力;厂商联合,供应链不断发展,规模生产和规模销售已能够缩减控制成本;健全的营销网络和日臻完善的供销组织已经不是某一家超市企业的独家本事……,一系列的现象最终必将使超市里的各种商品统统走上同质化、同价化、同步化的经营阶段。至此,单纯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集合了文化、价格、服务、传播、附加值等多种销售因素的复合型竞争观念将随着国际超市巨头涌入中国、涌入各大城市,而最终以重新洗牌的名义在大大小小超市人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二、从中国超市业态发展的角度分析
“超市”本身就是商业零售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市”就是一种业态。 但是,21世纪的商业是崇尚资源整合、优势联动、信息共享的大经营时代。在这种时代,我们一贯盛行的“优胜劣汰”依然在起作用。只是,超市与超市间的联合、超市与百货商场的糅合,超市与其他业态、其他经营领域的统合,最终将使得单纯的超市、单纯的百货商场在“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大市场环境中显得身单力薄。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超市”业态必将会有新鲜血液的加入,要么是传统业态的重新整合,要么是“新思路”与“老卖场”的新旧联姻。
1、以“销品·茂”为主形式的大型购物消费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市场竞争的程度已经到了炙热化的阶段。在这种阶段,某些超市因管理、人力、营销等各方面的问题将面临“生死抉择”;某些超市会一味充当“小资”的角色来服务社区里的都市人;还有一些超市,尤其是那些在竞争中茁壮成长起来的综合超市,已经难以满足争做“超市巨人”的欲望,于是“销品·茂”的出现势必打破超市原有的单一业态,商业格局面临再度洗牌。 “销品·茂”是一个在现阶段中国使用频率不算太高的“商业舶来语”,它的英文名字是“shopping mall”,中文可译作“大型购物消费中心”。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是指在一个庞大的单体建筑内,集聚了各种零售业态,是不同商品和商业服务功能的总汇。一般以百货店、大卖场作为龙头商店,配有专业店、专卖店,有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项目。 国外的“销品·茂”常依高速公路而建,针对的是10万人口的目标市场。在上海陆家嘴,被人称为中国“零售航母”的大型购物中心,号称中国最大、亚洲最具规模的“销品茂”已静静停泊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内。这家建筑面积达241000平方米的“销品·茂”不再是单纯的购物场所,而是集娱乐、休闲、餐饮、教育等活动于一体的中心。尽管从中国精美艺术品到世界顶级名牌都可以在这里买到,但是仍然宣称坚持平民化路线,“服务于当地所有的季节和所有的人们”。据介绍,消费者逛“销品茂”可以进行“一站式”购物,享受到比逛单店或超市更多种类的商品选择和多功能服务。无独有偶,在武汉和郑州这两个华中地区商业最为昌盛的省会城市,也相继出现了所谓的“地域性销品·茂”。之所以称谓地域性,是因为按国际标准来看,两家的建筑面积均未达到10万平方米,而且所谓的服务和理念尚未达到真正的“shopping mall”高度。 目前,国内诸多营销学者对这种舶来的商业模式尚有许多困惑。譬如,我国现阶段的消费环境、消费意识、消费水平、消费结构能否适宜“销品·茂”的“生存习性”?“销品·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卖场面积需要多大,货品丰满到何等程度,服务达到什么水平,施行何等价位,面向那些群体?如此等等,涵需我们国内的超市企业和超市人在转型或投资兴建时多加考虑,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
2、中小超市逐渐演化为以社区为主、广域扩张的“大连锁”便利店
大超市、大企业做大商业、大突破,中小超市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将会于夹缝中追求超越。 拿中国商战发源地郑州来讲,在现阶段,以“思达”“九头崖”“双汇”为代表的中小连锁超市,为迎接“北京华联”“普尔斯马特”“凯利农万货”诸位“新朋友”的到来,正在积蓄力量、小心翼翼的谋划自己的御敌攻略。 作为发展中的郑州,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理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市场潜力是很大的,但是“鸡蛋如何碰石头”“蛋糕如何分吃”?中小连锁超市如何规避“弱肉强食”的局面? 这才仅仅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