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希克斯

  约翰·希克斯(Hicks,John Richard),(1904年4月8日—1989年5月20日)
  第四届获奖者约翰·希克斯——一般均衡理论模式的创建者
  一般均衡理论原本具有规范分析的特性。但在其最著名的著作,1939年出版的专著《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希克斯抛弃这一传统而赋予这一理论一种强大的经济实质性。他就商品、生产要素、信任和货币的整体性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编制中有多项创新,包括进一步完善了原有消费和生产理论,阐明了多市场的稳定性的条件,把静态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扩大而把多时期分析包括在内,采用了基于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条件的资本理论。由于深深根植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企业家行为理论之中,与该领域以前的模型相比,希克斯的模型也就为研究外生变量变化的结果提供了大得多的可能性,而且希克斯也就得以提出了很多与经济有关的定理。他的模型还成了沟通一般均衡理论与通行的商业周期理论的极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一般均衡理论到福利理论只不过是很短的一步,然而就在其中的几个瞬间,希克斯阐述了他的上述成就中有关福利经济的几个结论。希克斯对于福利经济理论最著名的贡献在于:他对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使用标准的分析及对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的修正。在其新的形式下,这个概念对成本效益分析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希克斯在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领域亦有重大的建树。
  ——197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
  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
  1904年4月8日,英格兰的瓦尔维克郡的土地上又新增了一名小小的婴孩,他的父母给他起名约翰。13~17岁时的约翰在利明顿的格雷弗莱尔斯中学学习。17岁时,希克斯获取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克利夫顿学院和巴里奥学院学习数学。192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数学学位考试后,转入对“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习,1925年获硕士学位。
  经济学在牛津大学非常具有“社会性”,比较联系社会的实际。这门学科启发了希克斯对劳动问题的研究兴趣。1925~1926年,他曾在G.D.H.科尔指导下研究劳动经济学。
  1926~1935年,希克斯到伦敦经济学院任助教,后来又任讲师,其间于1932年获取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出版了《工资理论》一书。在伦敦经济学院期间,希克斯又学到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逐渐从一个经济学知识贫乏的初学者,成长为一名颇有理论建树的经济学家,并发表了他的第一批学术成果,其中包括使他出名的与罗伊·艾伦合写的文章《价值理论的重新审视》(1934)。后来他又写了《对于简化货币理论的建议》(1935)的文章。
  在此期间,1935年,希克斯曾与凯恩斯有所接触。当时,凯恩斯的《通论》还没有出版,而希克斯的思想倾向已发生变化,他用自己的方法,独立地从对自由市场机制迷恋的学院传统中解脱出来了。
  1935年夏天,希克斯离开伦敦经济学院来到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和大学的讲师,直到1938年。这一时期,他在剑桥大学的主要成果是写了《价值与资本》一书。此外,他还为凯恩斯的《通论》写了两篇颇具影响的书评,其中《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一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9年初,《价值与资本》出版后,希克斯又到了曼彻斯特大学,成为首任斯坦利·杰文斯政治经济学讲座教授,并在那里度过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直到1946年。其间,1942年,他成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3~1945年,他担任曼彻斯特统计学会主席。这一时期,希克斯主要的贡献在消费者剩余和福利经济学方面。此外,他还写了《社会结构》一书。该书后来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种文字。
  从1946~1952年,希克斯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并参加了该学院的组建工作。其间,1950年曾任尼日利亚的税收分配委员会委员,1951年曾任皇家利润税和收入税方面的委员会成员。1952~1965年,他任该院“德拉蒙德讲座教授”,负责组织研究生教学的工作,并任万灵学院专职研究员,直到退休。此外,他还参加了厄休拉关于公共财政的著作以及其他著作的写作。
  这一时期,他主要出版了《经济周期》(1950)、《需求理论的修正》(1956)两本书。1961~1962年,他出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64年他因其学术贡献而被授予勋爵称号。此后,他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经济学的研究。他对凯恩斯体系的灵活对待,意外地导致了“新的分析概念”。他认为,“这也许对改进人们对世界上已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情况的理解,增添了一些动力”。
  从1965年以后,希克斯一直在写他后期的著作。虽然他已退休,但仍被允许在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继续做研究员的工作,直到1971年。
  主要学术贡献
  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最早开拓者
  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而创立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其灵魂的宏观经济学。战后,宏观经济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一跃升为主流经济学。但是,在宏观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无论就其基本命题,分析方法,还是政策含义,都存在着深刻的差异和矛盾,两者的内容相互隔绝。这种矛盾与隔绝,深刻地反映了在社会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表现为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之间的矛盾,这引起了西方众多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并引发出一系列的理论探索。他们力图使微宏观理论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力求重构宏观经济理论,使之重建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这个现今仍未结束的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理论探索过程,构成了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线。西方学者认为,如果说凯恩斯学说的基本命题和政策含义有可取之处,重构其微观基础,只会使其更准确,更实用。宏观经济学微观化可以更深刻地体现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把国家干预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国家调节的任务、范围和力度。
  在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理论研究中,从萨缪尔森开始,许多学者做出了贡献。约翰·希克斯是这一领域的先驱。希克斯在《通论》出版后不久发表的两篇书评,特别是他在1939年出版的专著《价值与资本》,开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研究的先河。他的这些论著构成了这一研究的最早尝试。
  希克斯成为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最早开拓者,不是偶然的。首先他对微观经济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在《价值与资本》中,他对微观理论的诸方面做了精湛的阐释。他提出了无差异曲线的新方法和替代效应的概念,使一般均衡论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可以说,微观经济学,只是到了希克斯手中,才有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微观理论准备来说,至此,才有一个较好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其次,他对瑞典学派所擅长的一般均衡的宏观动态分析方法亦有研究。最后,他对凯恩斯理论所持的独立的立场,亦有助于他尽可能客观地评价其理论。希克斯1936年应约发表了关于《通论》的第一篇书评《凯恩斯先生的就业理论》(书评1),但由于仓促写成,他的许多想法未得到充分的表达。几个月后,他就感到有必要重写,于是有了1937年的第二篇书评《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一个受启发的解释》(书评2)。两年后,他出版了《价值与资本》,对凯恩斯理论作了进一步的研析。以上著述较充分地体现了他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基本见解,亦较充分地体现了他对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基本见解。这些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IS-LM分析
  希克斯在书评2中,提出了著名的IS-LM分析,即运用一般均衡思想对《通论》的部分内容作了重新表述,这个表述长期以来一直是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标准内容。
  希克斯作此分析的目的是比较凯恩斯与新古典的异同。他在讨论前作了一些假定。这里LL曲线(即后来的LM曲线)和IS曲线分别表达了均衡的货币供求和投资等于储蓄情况下的收入与利率的对应关系。两条曲线的交点分别对应着均衡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在IS-LM曲线图中,LL曲线的左边几乎是水平的,这是由于有流动陷阱,利率不能进一步下降造成的。在曲线的斜段,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会下降,这又与新古典理论相一致。因此,可以说,LL曲线成功地把流动陷阱说融入新古典理论,使之成为新古典理论的一个特例。“凯恩斯承认IS-LM分析是他的观点或他的观点的核心的相当好的表述”,但希克斯则认为这只是对凯恩斯部分理论的概括,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观点。因为他始终觉得流动陷阱说夸大了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忽视了自身的微观基础。
  预期理论
  对于凯恩斯的预期理论,希克斯在书评1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是凯恩斯在理论上的一大贡献,“大概是本书最具革命性的内容了”。这是因为,虽然预期的思想在瑞典学者的著作中已有所见,但是,作为分析的主要方法加以运用,凯恩斯还是第一人。他认为,由于引入了预期的概念,就有可能用一般均衡的方法来说明非自愿失业的问题。有了预期概念,现行的供求就可以认为总是均衡的。因为凡是没有销售掉的存货,都可以看成是在现行价格上宁愿以后再卖的将来供给部分。人们愿意将多少数量的商品推迟到将来出售,这取决于他们对将来价格状况的预期。现在不再是资源决定供求和价格,而是偏好、资源与预期决定供求和价格。因此,虽然分析方法还是均衡的方法,现在的均衡却不再意味着充分就业,不意味着经济一定处于正常发展时期了。这样,希克斯就把凯恩斯的非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方法结合起来了。
  在凯恩斯看来,由于存在预期,有不确定性,因此会造成资本效率递减,有效需求不足,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希克斯同意在动态经济中,由于人们的预期彼此不符及对预期的反应不同,经济常会失衡。但是,他也认为,经济本身有力量去纠正这一情况,失衡不是常态,因为有稳定因素起作用。
  ★刚性工资说
  希克斯认为,工资刚性对于凯恩斯理论来说是“他的体系的基石”。对此,希克斯自己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他承认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工资和其

关于约翰·希克斯

的相关词条
小罗伯特·卢卡斯
魁奈
阿尔伯特·赫希曼
刘人岛
韩俊
琼·罗宾逊
奚恺元
钟朋荣
蒲鲁东
河上肇
陈东琪
任玉岭
常清
皮埃罗·斯拉法